異位性皮膚炎

病因
  現代醫學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是由過敏體質造成的。
  中醫認為過敏和肝腎失調有關,如果感受風、濕、熱等外邪留於皮膚不去,就會出現各種皮膚病灶,日久出現血虛風燥或血瘀的現象。
  中醫古時沒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名詞,而是根據皮膚表現或發病部位有不同的病名。例如乳兒型稱為奶癬,搔癢紅疹有滲出液為浸淫瘡,好發於肘窩膝膕的稱為四彎風。

症狀
  好發於有氣喘、過敏性鼻炎等過敏體質的病人。
  可能從嬰兒時期就發病,臉部皮膚泛紅,出現紅疹、滲出物、結痂、脫屑、瘙癢,之後出現在四肢伸側、肘窩、膝膕、頸部或手足,多為對稱性分佈。平時病灶乾燥、苔癬化、脫屑,急性發作時有滲出液或結痂。

辨證論治
 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動態,急性發作期多為風濕熱毒型,以疏風清熱、解毒利濕為主;平時慢性為血虛風燥、血瘀、肝腎失調,以養血祛風、活血化瘀、調理肝腎為主。視皮膚表現不同,治療也不同。
  不是等急性發作才治療,平時就要調理皮膚的營養狀況,減少急性發作。
  一、風濕熱毒型:膚起紅疹、灼熱、水泡、滲出物、糜爛、瘙癢。可選用消風散疏風清熱利濕,或加龍膽瀉肝湯清熱利濕,或加黃連解毒湯清熱解毒。外用藥可選用含黃連、黃芩、黃柏等清熱祛濕解毒製劑,如紫黃膏。
  二、血虛風燥型:皮膚乾燥、粗糙、肥厚、脫屑、瘙癢。可選用當歸飲子養血潤燥。外用可使用紫雲膏滋養肌膚。
  三、血瘀型:病灶膚色暗紅、色素沉積、肥厚、變硬、或有瘀點瘀斑。可選用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。
  四、肝腎失調型:容易緊張、焦慮、急躁、口渴、口苦、月經不調、頭暈、耳鳴、腰膝酸軟。可選用加味逍遙散和六味地黃丸養血清肝熱、滋補腎陰。對過敏體質也有幫助。

日常生活保健
  一、不宜燒烤煎炸、辛辣食物,風濕熱毒型吃太多會加重體內的熱,血虛風燥型則會因熱而加重燥。
  二、古人觀察到某些發物會引發舊病、讓皮膚更癢,如魚、蝦、蟹、公雞、豬頭肉、鵝肉、牛肉、香菇、蘑菇、冬筍、菠菜、芥菜等。不是每個人都會,僅供參考。
  三、風濕熱毒型宜食薏苡仁、紅豆、綠豆、豆芽、絲瓜、冬瓜、黃瓜、空心菜等清熱利濕。
  四、血虛風燥型可多食乳類、蛋類養血潤燥,櫻桃、葡萄、牡蠣、烏賊、海參也有養血功效。
  五、血虛風燥型不要使用太多肥皂或清潔劑,皮脂洗掉後會更乾、更癢。
  六、維持情緒穩定,晚上十一點以前要上床睡覺,減少肝熱形成。
  七、盡量不要搔抓皮膚,愈抓皮膚傷害愈大,新長出來的也不正常。

劉亮吟醫師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