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性中醫養生與保健

  一個女人的一生免不了遇到「胎、產、經、帶」等問題,或許有的人不必「懷胎」、「生產」,但是「月經」和「帶下」常是女性到中醫就診的問題之一。

痛經
  月經是女人口中的好朋友,有的人對它怕得要命,來的時候簡直「痛不欲生」。為什麼月經來會有肚子痛的現象呢?西醫認為和子宮過度收縮有關,有的人則合併骨盆腔其他疾患,如子宮內膜異位、子宮肌瘤、盆腔炎等。中醫認為「不通則痛」,氣血運行有所不順暢就會導致痛經。臨床常見的幾種證型有:
  一、氣滯血瘀:月經前一兩天或月經來時小腹脹痛,經量較少,經血顏色較黯,有血塊,血塊排出疼痛比較減輕。常合併胸脅或乳房脹痛。
  二、寒凝胞中:即一般俗稱的子宮太冷。月經期小腹有冷痛感,壓著或熱敷比較舒服。經量較少,顏色較淡。另有怕冷、腰痠、腳軟的現  象。
  三、氣血虛弱: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,壓著比較舒服。月經量較少,顏色淡,質稀。另有疲倦乏力、面色蒼白的症狀。
  中醫根據不同證型,治療用藥都不同。例如氣滯血瘀型要理氣、化瘀、止痛;寒凝胞中型要溫經散寒、調血止痛;氣血虛弱型要益氣補血止痛。個人保健方面,月經期應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、涉水、雨淋、及冷水浴,不宜過食寒涼冰冷及酸澀的食物(如油菜、莧菜、黃瓜、絲瓜、冬瓜、茄子、海帶、竹筍、橘子、梨子、柚子、西瓜、酸梅等)。

月經不調
  月經不調指月經在時間、經量、經色、或經質的改變,必須跟原來的月經型態比較。月經週期的長短因人而異,有的人二十幾天來一次,有的人三四十天,也有的人兩三個月才來一次。如果月經週期偶爾提前或落後三五天,沒有其他不舒服則不算有問題,要提前或落後一週以上才算。臨床常見有以下幾種現象:
  一、月經先期:月經週期提前七天以上。如果月經量多、色鮮紅、質粘稠、口渴心煩,屬血熱型;月經量少或多、色紅、兩顴潮紅、手心灼熱,屬虛熱型;月經量多、色淡、質稀、小腹有空墜感、倦怠乏力、氣短懶言,屬氣虛型。
  二、月經後期:月經週期延後七天以上。如果月經量少、色淡、頭暈、眼花、心悸,屬血虛型;月經量少、色黯、小腹冷痛、面色青白、畏寒肢冷,屬寒凝型。
  三、月經先後不定期:月經週期紊亂,沒有一定規律。月經前乳房或小腹脹痛、心情鬱悶、易怒,屬肝鬱型;月經量少、色淡、質稀、耳鳴、腰痠,屬腎虛型。
  四、月經過多:月經質稀、面色蒼白、氣短懶言、肢軟無力,屬氣虛型;月經色紅、質粘稠、面紅、口乾,屬血熱型。
  五、月經過少:月經色淡、質稀、頭暈眼花,屬血虛型。
  中醫對血熱者清熱涼血;寒凝者溫經散寒;血虛者補益營血;氣虛者補氣;肝鬱者疏肝解鬱;腎虛者補腎益精。個人保健方面要注意月經期避免過度勞累及劇烈運動,避免受寒、涉水、雨淋、曝曬、及冷水浴,不宜過食辛熱(燒烤炸辣之物)及寒涼冰冷之品,不宜過度飲酒,應保持心情舒暢。

經前緊張症候群
  由於荷爾蒙的關係,有許多婦女在月經前會乳房脹痛、頭痛、體重增加、水腫、情緒不穩等。以中醫的角度來看常見的證型有以下幾種:
  一、肝氣鬱結:經前乳脹、少腹脹痛、胸悶脅脹、煩躁易怒。
  二、肝鬱化火:經前乳脹、頭痛、目脹、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。
  經前緊張症候群除了可用中藥調理外,平時宜心情平和,避免情緒緊張、煩躁、焦慮、憂鬱、恐懼。

帶下
  帶下即一般俗稱的白帶,但是中醫把帶下的顏色是白色的才稱作白帶,黃色的稱為黃帶,以此類推。帶下是指陰道有不正常的分泌物,與陰道炎、子宮頸炎、盆腔炎有關。中醫常見的證型有以下幾種:
  一、濕熱:帶下量多、色黃或赤或黃綠、質稠、有臭味,口苦咽乾、小便黃熱。
  二、脾虛:帶下量多、色白、無臭味,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、食慾減退、大便溏。
  三、腎虛:腎陰虛者,帶下色黃或赤白相兼,陰部搔癢或灼熱,頭暈眼花、腰痠耳鳴。腎陽虛者,帶下量多、色白、質稀,小腹冷墜、腰痠、小便頻數清長。
  中醫對濕熱者清熱利濕;脾虛者健脾益氣、除濕止帶;腎陰虛者滋陰、降火、止帶;腎陽虛者溫腎、固澀、止帶。月經期應避免房事、盆浴、游泳,以免感染。食補方面可以吃四神湯(茯苓、山藥、蓮子、芡實)去濕氣,白果(即銀杏,每次不可多於五個,煎煮時間宜長)固澀止帶。

劉亮吟醫師

【參考資料】
一、羅元愷主編,《中醫婦科學》。知音出版社。
二、《中醫婦產科學》。啟業書局。
三、施奠邦主編,《中醫食療營養學》。知音出版社。